随着共享汽车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共享汽车的规范和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透过指导意见我们又能看出一些什么?共享汽车会不会和共享单车一样成为一种“城市病”?还是如网约车一样,最终“逐渐消匿”淡出人们的关注视线?其实无论如何,共享汽车不应该像共享单车那样发展无序甚至野蛮,并且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和发展困境。而随着一些初始共享单车的退出,这个市场最终大浪淘沙的时刻也为时不远了。
我们关注的是共享汽车不要和共享单车一样出现诸多的问题。目前看来,共享单车一度的痛包括:被(双重)接受的过程;押金的问题;收不收费和如何收费的问题;开始免费,红包促销带来的营销困局;无节制的投放之后的泛滥;素质以及背离的殇;重资产的问题;最后无疑还是最直接的变现问题。
而共享汽车的问题会在哪里?我们观察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押金还是信用“透支”的问题;停车位的问题以及便民性究竟强不强;收费的问题,怎么确定价格,多少钱一公里最适合;推广和政策的不确定性;节能(纯电动车),充电桩的问题;最后安全性以及由此辐射出来的可能恐袭问题。这些有一些问题是交叉的,有一些是独有的,和共享单车是不太一样的,但是都是在解决出行的问题,而交叉和不同用户的需求,以及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才是关键,这一点不能本末倒置。
我们看到,交通部和住建部8日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鼓励分时租赁发展,鼓励分时租赁经营者采用信用模式代替押金管理,为推动“随取随还”探索城市路内停车费优惠等措施。值得关注的是,不说共享,只说分时租赁,概念很明确。不像一些本来就是分时租赁的项目非要打上共享经济的噱头进行“招摇过市”,这一点前提就已经明确。这样的结果就是既然是租赁,那么费用是必不可少的了。别想着要多“便宜”了,其实还是要方便需求。
《指导意见》在鼓励发展分时租赁汽车的同时要求,各地要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分时租赁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定位,研究建立与公众出行需求、城市道路资源、停车资源等相适应的车辆投放机制,使其与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出行方式协调发展,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城市交通出行体系。可见未来地方政策的细分、明确和区域特点是关键。
对停车的要求,其实一直是一个难点。《指导意见》提出,推广应用“电子围栏”技术,引导用户有序停车,加强停车管理。其实如果是纯电动车的话,这个问题将变得非常关键,因为充电问题本身就限制了汽车停放的位置和区域,除非个别的临时停车,在更多的使用者使用的过程中,如何确保电量充沛?“前道工序能不能为后道工序提供必要的支撑”?如果前面的用户用完了不充电,后面的人不能使用了怎么办?或者在有偿停车的地方,停车费的结算如何划分?这都是潜在的问题。
意见还要求,分时租赁经营者应采用安全、合规的支付结算服务,确保用户押金和资金安全,确保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鼓励分时租赁经营者采用信用模式代替押金管理。但是在具体的确立过程中,估计还是有很大的诚信压力和企业运营压力,毕竟汽车不是共享单车,价格高了许多,如果像单车那么泛滥,那么重资产的压力估计直接就可以把企业压垮,而配置的车辆不够,又难以形成规模化运营模式,在解决出行的过程中,也不过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摆设罢了。显然,这样是万万不可能的,因此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才是关键。
当意见在鼓励城市商业中心、政务中心、大型居民区、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域的公共停车场为分时租赁车辆停放提供便利。鼓励探索通过优惠城市路内停车费等措施,推动租赁车辆在依法划设的城市路内停车泊位停放,在不增加城市道路拥堵、不影响其他社会车辆停放的情况下,提高路内停车泊位的使用效率和租赁车辆使用便利度。这基本都是一厢情愿的一种“假象”和美好的预期。如果没有利益的驱动,就不可能单纯地从“自律”和开放中寻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只有利益驱动下,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利益谁来支付也是难题,给了租赁者,不愿意承担,平台(经营者)自身的经营成本也会拘囿其在这方面继续投入。据悉,有的城市,企业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只需每年缴纳固定费用,其车辆即可在市区内合法划设的路内免费停放,可见最终还是利益决定了“定位”。
《指导意见》提出,租赁车辆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定到公安机关办理登记,并按照相关规定,对车辆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环保检验和报废。按照登记的使用性质对应的保险费率投保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落实身份查验制度,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者应当具备身份查验所需的设施设备,对承租人提供的有效证件进行查验。但即使如此,真正在出现交通事故的时候,平台或许很多都不会免责,会有其他的“弱势群体”的“搭配”寻求平台承担责任,这都是需要谨慎考虑的地方。
微信上的标签怎么删除微信好友删除标签的步骤是:1、打开位置,在【通讯录】页面,点击【标签】选项。2、选择并点击好友所在的标签。3、点击【删除标签】即可。微信(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