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纪上半叶以来,进化论一直认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发现,DNA突变并不是随机的,揭示了一种非随机模式。该结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上,题为:Mutation bias reflects natural selec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研究人员对数百种拟南芥测序,发现了超过100万个突变,这些突变发生在基因组功能受限区域的频率较低。与预期相反,在这些突变中,揭示了一种非随机模式。该研究发现了一些非随机且具有低突变率的基因组区域,这些区域的突变率比其他区域低三分之一。这些基因组中的重要区域对新突变的有害影响也很敏感。因此,DNA损伤修复在这些区域特别有效。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DNA包裹不同类型蛋白质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预测基因是否会发生突变,这意味着可以预测哪些基因更有可能发生突变。
总之,该研究加深了我们对进化的理解,与表观基因组相关的突变偏向减少了拟南芥中有害突变的发生,并挑战了突变在进化中是无序的这种普遍范式。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269-6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ture》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未来作物设计发展迅速,但植物再生效率低逐渐成为该项技术的关键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植物芽的再生过程经历了转录水平的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