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业界 >

IDC:喜迎“十四五”,弹性复苏重塑企业未来

2020-12-18 13:58:00

北京,2020年12月18日——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此次疫情中的最危机阶段已经过去,但从经济混乱中恢复并适应更持久的社会和商业实践变化将主导企业IT投资决策,并重塑未来五年的企业优先事项。

疫情改变了一切——IDC全球新冠肺炎影响调查结果显示:73%的组织将重新评估当前的数字化转型项目,以提高效率和投资回报率。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专注于新的业务和运营模式。作为客户的技术合作伙伴,您对客户的帮助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的更加重要。那些较早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目前都能很好地适应新变化。但在未来,只有那些能够建立业务弹性的组织才能够从市场上脱颖而出。业务弹性是指,组织能够在保持核心目标的同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另外,一个明确的结论是:科技将在引领我们走向下一个常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IDC Futurescape中国ICT市场预测论坛活动今年再次开启,论坛中,IDC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为"未来企业"的发展提供近5 年内的路线图指南。

1.转型加速:确定危机及其组织的响应在哪些方面加速了信息技术转型的趋势,并锁定这些方面。

2.补齐短板:确定企业在未来两年将重点投资的领域,以补救在初始应急响应期间引入现有信息技术所造成的缺陷及不足。

3.扩展能力:组织必须寻找机会利用新的技术,来创造竞争或行业中断时所带来的优势,并在下一个常态中提高扩展业务加速的能力。

4.生态重构:确定组织对其他三项实施的成果将如何改变信息技术产业生态系统本身。谁需要定位于利益资本化;谁需要加快商业模式变革;这些变化将如何重塑现有的合作关系?

IDC中国区总裁霍锦洁女士在此次论坛开场时讲道,IDC近几年一直在说“要么转型,要么落后”,这句话在2020年得到了深刻的印证。2021年甚至未来几年,都将注定成为不平凡的年头。新冠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经济下滑与政经局势紧张、中国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这四大宏观趋势热点势必影响着2021年信息技术市场的发展。全球角度来看,从疫情、技术、政治和人与组织四个方面影响2021年经济与技术市场的外部驱动因素包含:疫情加速颠覆、调整创新战略、下一个新常态、智能无处不在、地缘政治风险、再思考全球化、数字生态平台、未来信任危机、重新定义客户、数字鸿沟加剧、未来工作转型和打造学习组织。而疫后下一个常态可预见的6大永久变化将倒逼人类社会的进步。

基于目前的宏观大环境,IDC根据“十四五规划”内容,总结归纳出几大影响2021年ICT市场的关键点:

1.不确定环境:外部政治环境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可能持续低迷

2.双循环格局:聚焦放在国内内需市场、提升产业/供应链完整性、通过内需吸引全球资源

3.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的高质量、区域协调的高质量、产品服务的高质量

4.重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践行科技自立自强战略

5.谋系统安全:预判化解社会各类矛盾、加快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用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安全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引导下,IDC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先生总结出中国市场出现了6大独特驱动因素,即

1.新基建:打造数字经济新底座

2.新循环:引导经济发展新方向

3.新智慧: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

4.新科技:提供产业升级新动力

5.新平台:诞生产业网络新玩家

6.新国货:促进消费产业新升级

这些驱动因素势必成为2021年ICT市场增长的主要核心力量,并将引领中国经济的增长。

另外,在论坛中,武连峰先生还给出了2021年中国ICT市场预测4大方向:环境驱动——从趋同到特色、适者生存——从理想到现实、加速成长——从被动到主动、重构未来——从领先到领军。并详细解释了这四大预测方向具体的中国ICT市场10大预测(了解具体内容,可关注IDC官方微信号:IDC咨询)。

IDC预计,2021年全球及中国ICT市场将恢复较高增长,中国表现将尤为突出。因此,武连峰先生从全球及中国视角,分别分析整理出对行业用户和IT方案商如何重塑未来的五条建议:

对于行业用户:找出转型差距、更新愿景战略、开发数据能力、重构组织体系及投资平台技术

对于IT方案商:洞悉行业知识、支持客户创新、做好信赖顾问、培养批判思维及承担技术网关

新兴技术市场未来预测

IDC中国副总裁钟振山先生在分享中表示:未来智能、未来连接、未来信任构成了未来新兴技术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未来智能:从2015到2020年,每年都有新的驱动力产生,从认知到探索到深入应用再到规模化,人工智能市场每年都在不断演进。IDC预计,到2023年,使用机器学习自动化(AutoML)技术封装的、从数据准备到模型部署的端到端机器学习平台的数据分析师和数据科学家的数量将增加两倍。随着5G技术和物联网传感器的普及,更多的数据在边缘侧产生和消耗。今天我们能够看到AI模型经过裁剪、压缩后开始在边缘侧、端侧进行。两三年前讲的零售门店的边缘服务器,智慧城市的端侧设备已经成为现实。从汽车到手机到家居,无人机、机器人,再到泛工业领域生产车间的工控机,AI模型越来越多的落地,配合AI系统在边缘侧、端侧进行推理,专用的加速芯片也开始赋能一些低时延、高吞吐的场景。

未来连接:未来的连接将从“人与人” 转向“物与物”,物联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IDC预测,到2024年,中国IoT设备连接量将突破100亿,IoT支出将超过2万亿元。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车联网等应用场景,正成为驱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5G、边缘智能、IT/OT融合等成为IoT市场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大量IoT应用以解决方案形式交付,服务商正持续扩展合伙伙伴生态,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未来信任:IDC认为“信任”是两个或多个实体之间能够做出反映各方之间信任程度(风险和声誉)的决定的条件。未来信任是一个首要的战略组织概念,将组织间及其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信任从技术层面整合到广泛的认知和基于声誉的层面。未来信任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座,由风险、安全、合规、伦理、社会责任和隐私构成的综合体系,这些要素也构成了未来信任的演化框架,它们将是未来企业进行信任治理的关键。未来信任将形成三个产出——可信的治理、可信的生态和可信的商业,它们将对未来的智能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IDC表示,全球IT安全市场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不变,预计到2024年,中国IT安全市场规模将达到167亿美元,并且中国的IT安全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另外,作为中国FoT重要组成部分--到2024年,区块链市场规模将保持51%的快速增长。

未来企业重塑IT生态

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组织数字化转型趋势,而数字化进程也彻底改变了IT生态环境。从传统的IT生态环境:软件、硬件、和服务到现在的全新IT生态环境:未来数字创新、云交付和未来数字化基础架构。IDC中国助理副总裁周震刚先生在演讲中讲道:未来基础架构一定是以数据为核心的。并且IDC认为,未来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数字化转型 2.0 时代支撑未来企业业务的基石,是一个面向多云架构的、无处不在的、智能自治的基础架构。云原生应用和架构将成为企业中的重要负载,到2024年,超过30%的硬件基础架构上将运行云原生应用;大约37%的存储空间将用于存储云原生应用的数据。开发者生态的建立也将是组织重点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IDC预计,到2025年,50%的中国排名前500的企业将商业化其内部开发的行业专用软件和数据服务,利用其专业的行业知识来开辟新的业务并获得收入。人人成为开发者,将成为一种趋势。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边缘云/边缘计算与核心云的协作将成为常态。

“颠覆”未来将成为智能终端市场主旋律

预测论坛中,IDC中国助理副总裁王吉平先生表示,过去十年,中国终端市场经历了技术变革、生态变革、用户升级等一系列的变化。未来十年,中国终端市场正在面临着一场新的颠覆式发展。新架构、新系统、新用户、新行业、新服务、新渠道等一系列变革正产生着一场新的化学反应;云终端、终端及服务、新制造、主播带货这些全新模式都在颠覆中国终端市场的发展。

2020年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疫情导致终端市场的众多发展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王吉平先生在活动现场为在坐来宾详细阐述了2021年中国智能终端市场的十大预测。欲了解更多内容,可关注IDC官方微信号:IDC咨询。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IDC每年度的IDC FutureScape预测系列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它将为信息技术领导者提供必要的指导,不仅要了解引发这一深刻变化的关键外部驱动因素,还要了解如何在这些变化的情况下建立弹性和复兴。IDC FutureScape 2021预测季正式开启。10大预测系列专题视频陆续上线,涵盖领域包括整体ICT市场、智能终端市场(电脑、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商用大屏、平板电脑、汽车、用户体验等)、企业级IT市场(云计算、数字基础架构、数字创新软件等)、新兴技术市场(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等),以及垂直行业研究(金融、政府、智慧城市、制造等)。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登陆IDC Arena(https://idcarena.cn/login)登录观看。您可以在网站首页焦点图,选择感兴趣的页面,点击进入即可观看!

欲了解更多与IDC FutureScapes研究相关的内容,可与IDC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先生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媒体欲获取相关报告内容或进行媒体采访,请与IDC中国市场部谢静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内容将陆续于IDC咨询官方公众号对外公布,敬请关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